杭州蝶苒丝绸创意有限公司
丝绸历史演变——民国时期
2021-07-28
孙中山制订的《实业计划》,按当时中国4.5亿人的需要,列出了茧75万吨、丝7.1万吨、绸11.25亿米的发展目标;并在《民生主义》里提出"改良丝业来增加生产"、"把纺丝方法过细研究,丝的种类品种品质和色泽分别改良",使之"中国的丝业便可以逐渐进步,才可以和外国去竞争。

中山先生关于"如果中国的桑叶、蚕种和丝质没有改良,还是老守旧法,中国的丝业不止是失败,恐怕要归天然的淘汰,处于完全消灭"的警言,成为当时全国丝绸业界的共识。许多有识之士,奔走呼吁"实业救国",要求兴办丝绸技术学校,发展蚕丝生产,增加丝绸出口。当时一些实业家积极响应,政府也给予了一定支持,栽桑养蚕、缫丝织绸的生产技术,都有改进提高。丝绸已成为国家对外出口的重要物资,占到当时全国出口总值的20%以上。

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,抗日战争开始,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广东等蚕丝主产区,掠夺蚕丝资源,破坏中国丝绸生产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,抗日战争胜利后,不久又经历国共内战,到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茧丝绸的生产、出口均是民国时期的产销最低点,整个丝绸业已呈奄奄一息的局面。